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组工艺苑

温文尔雅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2006年5月23日下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应邀作形势报告,在报告中,温总理提到了先前震惊全国的“汉芯”造假事件。谈到这件事,温总理说:“我们要坚持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古人还常讲, 十年磨一剑 ,未敢试锋芒。十年磨了一个剑,还不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后,泰山不可挡。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埋头苦干,做踏实的工作。”

“十年磨一剑”出自贾岛的《剑客》,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托物抒情,借剑言志,清代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评论本诗:“豪爽之气,溢于行间。” 的确,此诗读后令人精神振奋,动力十足。首句“十年磨一剑”,语出惊人,落笔不凡,剑客花了十年的工夫才磨制出一口宝剑,其间的酸苦与艰辛透过“十年”二字表露得淋漓尽致。俗语说“宝剑锋从磨砺出”,但这只是平铺叙事,没能表现出宝剑制作者磨砺之艰辛,贾岛的这句诗言简意赅,给读者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利用十年工夫磨砺出的宝剑,其锋刃自然锐利无比。接下来,诗人没有描写这把剑的造型是华美还是朴拙,剑身是长是短,有没有精美的纹饰,而只是以“霜刃”二字概括此剑,这足以说明此剑的特征与真正用途了。这是一口真正的宝剑,“霜刃”写出此剑的锋利,它锋刃如霜,寒光闪烁,令人一见顿生敬畏之感。诗人说“未曾试”,那么为什么磨砺了十年之久的宝剑还没有拿出来为世所用呢?虽然剑的主人跃跃欲试,但是因为还没有遇到真正知剑的人、没有遇到真正值得试剑的对象,自然不肯轻易地拿来试验锋芒。“今日把示君”,今天为什么要“把示君”呢?这个“君”自然应该是这口宝剑的知己。诗人以“剑客”自喻,豪情满怀地毛遂自荐:我用十年的工夫磨砺了一口宝剑,它锋刃如霜,但是我一直没有轻试它的锋芒,现在我遇到了你,你我一见如故,我要把这口宝剑拿出来给你看,谁如果有冤屈不平的事情,请你告诉我,我一定会路见不平拔剑相助。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一个豪情满怀,壮志慷慨的侠客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显然,诗人以“剑客”为题,以“磨剑”比喻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剑”比喻自己的才华学问。贾岛自幼苦学,但屡败科场,据《唐才子传》记载,贾岛居京三十年,“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贾岛出家为僧后的法名是无本,无本,是无根无蒂、虚空寂灭的意思。从法名上看,好像贾岛对于仕途与世事已经了无牵挂了,但是《剑客》这首诗,正是创作于诗人栖身空门之时,可以说贾岛的那颗尘心,无论出世还是入世,一丝也没有消磨掉。为了能够为世所用,贾岛的用功又何止是“十年磨一剑”?贾岛生性认真,作诗为文竟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至境,而且有着“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的勤奋。但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才华并不是科场决胜的关键,诗人寒窗苦读, 所用工夫虽不知该抵多少个“十年寒窗”,但是却屡举进士不第。面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诗人感慨良多,他在《题兴化园亭》一诗中这样写道:“破却千家作一池,不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据唐代孟棨《本事诗》记载,因为此诗的批判锋芒,“由是人皆恶其侮慢不避,故卒不得第,憾而终。”

贾岛作诗以善于“推敲”闻名于世。他作诗讲求苦吟,注重词句锤炼,诗风险僻,写诗一味追求奇字险句,格局狭隘,情境凄苦,像“泪”、“恨”、“死”、“愁”、“苦”这样的字眼在诗中随处可见。宋代苏轼把他和另一位诗人孟郊的风格合评为“郊寒岛瘦”。但《剑客》这首诗,语言浅白,风格爽健,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实乃贾岛生平的第一快诗,全诗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才能、理想与抱负,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巧妙结合。

温家宝总理引用“十年磨一剑”这句哲言,目的是劝勉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2008年1月8日,温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科学工作者要有为追求真理而埋头苦干、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克服心浮气躁,反对弄虚作假,树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

编辑: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