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边的致富带头人---记阿左旗巴润别立镇科泊那木格嘎查书记冯秀仁
- 发布日期:2014-08-28 09:52
- 浏览次数:
沙漠边的致富带头人
---记阿左旗巴润别立镇科泊那木格嘎查书记冯秀仁
科泊那木格蒙语意为边缘的沼泽地,这个地处贺兰山西麓、腾格里沙漠东缘的偏僻小村子,曾几何时,还是黄沙漫漫,盐沼遍野,交通闭塞,农牧民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的“后进嘎查”。然而, 在一位蒙古族女支书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这样一个昔日全旗有名的“后进嘎查”,村容村貌和农牧民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经济指标跨进全旗村嘎查前列。
一条条平坦的通村公路、一座座漂亮的砖瓦房、一片片规划有序的农田,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在阿左旗巴润别立镇科泊那木格嘎查,一幅充满着生机的新农村牧区的画卷正徐徐铺开……
“没有秀仁书记,我们嘎查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变化!”“我们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全靠了秀仁书记!”“群众需要的就是像冯秀仁书记这样能带领我们致富的好干部!”走进科泊那木格嘎查,听到最多的是该村农牧民群众对村党支部书记冯秀仁的称赞。
冯秀仁1958年2月出生于巴润别立镇科泊那木格嘎查一位普通的牧民家中。从小喝着羊奶、放牧着马群,听着驼铃声中长大的她,对这片养育了她的故土有着深厚的感情。2002年冯秀仁从机关退休后回到家乡巴润别立镇科泊那木格嘎查办起了养猪场。她从5头母猪起步,利用当地优质的饲草料,养殖锁阳猪,短短几年她的猪场就发展到200头基础母猪,年出栏一千多头生猪的养殖规模,年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她致富不忘乡亲,无偿向他们提供仔猪,传授养殖技术,在她的带动下,一批农牧民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
2007年组织上和农牧民推选她任嘎查党支部书记,此时冯秀仁已是知天命之年。家人和亲友都劝她不要当这个嘎查书记,“秀仁你又不是没当过官,科级干部你都不愿当,还当什么嘎查书记?”“一分钱不拿,还操那么多的心,放着清闲不干,你图个啥?”面对亲友的阻劝和不解,冯秀仁说,“组织和群众选我当嘎查书记, 是大家对我的信任, 再说家乡养育了我,我回来,就要为家乡办点好事。”刚刚上任的冯秀仁面临的嘎查账面是只有15000元钱现金,不通油路、不通电和50%的贫困、特困户这样一个摊子。看着本嘎查与其他嘎查的差距,看着许多乡亲们日子过得还很艰难,她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嘎查落后的面貌,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
当好群众致富的引路人
富,是群众心底的渴盼;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更是冯秀仁最朴素的心愿。面对嘎查落后的现状,冯秀仁不等不靠,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走访,征求党员群众对发展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科泊那木格是一个沙漠腹地的半农半牧嘎查,分前滩农业点和后滩牧业点两个小队,长期以来当地农牧民都过着传统耕种放牧的日子,生活虽然过得安逸但并不富裕。前滩、后滩相隔有四、五十公里。为了了解嘎查和到农牧民群众家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冯秀仁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和农牧民促膝谈心,谁家几口人,住的什么房子,种的多少亩地,放的多少羊和骆驼,生活过得怎么样,发展经济还有那些困难?她很快摸了个一清二楚。
科泊那木格嘎查后滩是块盐沼地,过去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草原自然路通往嘎查队部,但就是这样的路,每到雨雪天,就变成了沼泽地,泥泞不堪,车辆行进在上面轮子直打滑,进不去,也出不了。 行路难是制约科泊那木格嘎查发展的瓶颈,冯秀仁清楚地知道,如果不改变嘎查交通不便、不通电、信息闭塞的状况,谈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要想改变嘎查落后面貌,必须先“啃”掉这块摆在眼前的“硬骨头”。
上任伊始,冯秀仁就把修路当成工作的重中之重,她跑上跑下积极争取到“村村通”项目资金100余万元,终于在2011年修通了16公里的砂石路。路况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看到临近嘎查都通上了油路,她还是不满足,又积极跑上争取,她的执着打动了交通部门,第二年阿左旗交通局特意把这条砂石路升级改成了柏油路,让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自然路,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泊那木格嘎查后滩农牧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后滩村民王西格开着一家小卖部,油路修通后,他格外高兴:“过去路不通的时候,进趟货别提有多愁。一遇到下雨天,车就进不来。现在好了,油路通到了家门口,给巴彦浩特城里的批发部打个电话,他们就把货送到了家门口,明年我还打算再把里面的几间房子打通,扩大店面,办个小超市,方便乡亲们。”为庆贺油路的开通,全嘎查农牧民还特意举办了一场那达慕会,请来歌手,帮扶单位领导,杀鸡宰羊,好好热闹了一番。
冯秀仁的心里也别提有多高兴。她说:“过去我去趟前滩,骑摩托车要颠簸一个多小时才能到,下了车一身土;现通了沥青路,40分钟就能到了,而且身上干干净净的。”
修好路仅仅是是改善嘎查基础设施的一个方面,如何开辟致富的路子,让村民富裕起来?这又是摆在冯秀仁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沙漠地区生活的牧民的传统习惯,因为养牛羊和吃菜的需要,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开有四五亩的“草库伦”,多的有20来亩。俗话说“丑妇近地家中宝”,但这些“宝”却发挥不了作用,原因是有的地方没有通高压电,通了电的地方电压太低。这也是几年来冯秀仁的一块儿心病,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冯秀仁一次次地跑盟电业局和旗农电局,申请农网改造。在她的积极努力下,2008年这一牧民盼望已久的心愿终于有了着落,10公里长的高低压农网改造线路全线贯通,新增的变压器发挥了作用。“原来我种地全靠柴油机发电、抽水,成本高、费时、费力,还挣不了钱,想发展也没办法。”农户王西格说,“现在好了,有了高压电,电闸一合水就抽上来了,让我们农户致富有了门路了”。
科泊那木格嘎查后滩的土地大多是盐碱地和沙地,过去农户一直以种植玉米、油葵等传统作物为主,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而且用水多,产量低,农民辛辛苦苦地干上一年,一亩地最多也就收入个五六百块钱。冯秀仁认识到,不改变这种状况,群众就很难增收致富。为转变传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粗放式管理”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冯秀仁多次找制种龙头企业---北京凯福瑞公司协商土地流转事项,她还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反复给农牧民做思想工作,宣传土地流转的好处。在她的努力下,2010年春天, 科泊那木格嘎查3034.3亩土地,以每亩650元的价格,每两年每亩土地承包费增加30元,整体流转给了北京凯福瑞公司。土地流转让不但嘎查60%的人口从中直接受益,嘎查土地也第一次实现了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操作,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更让农牧民高兴的是,嘎查农牧民收入当年实现了翻一番,人均增收达1万元。土地流转后,嘎查一部分农民当上了公司的员工,在家门口就挣上了工资;一部分有头脑的农民还反包公司倒茬的土地种植饲草料,并购买来农业机械给公司干活挣大钱。
过去春天到银行贷款种地,秋天玉米收下了卖了钱还贷款,一年下来落不了几个钱。农户布音乌力吉说,现在好了,土地流转后,不用干活一亩地每年就有六七百元的收入。不过,布音乌力吉是个闲不住的人,土地流转后,他买来大拖拉机给凯福瑞公司干农活,又反包一部分土地种植玉米,还跟冯秀仁搞起了养殖业,一年下来他家的收入达到了十多万元。如今,他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过上了富裕日子。
情系百姓 心里牵挂着每一户农牧民
没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没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是当不好科泊那木格嘎查的书记的。冯秀仁说。过去,科泊那木格嘎查80%的农牧民住的是土坯房,许多人家的房子住了二三十年,都变成了危房。为了改变农牧民的住房环境,2009年政府对农牧区危房进行改造,农牧民盖60平米的砖瓦房,政府给补贴10000元钱。但根据危房改造的政策,农牧民需先个人出钱盖房,补贴款要到第二年分三次才能到位。一些特别需要改造的贫困户拿不出这部分建房钱,眼看着科泊那木格嘎查的危房改造工程就要受阻。村民哈斯额尔登是嘎查有名的贫困户,住的还是二三十年的土坯房,危房改造他实在拿不出钱,冯秀仁知道后就拿出自家的2万元钱交给他,让他建房。村民巴音孟克是个不善于计划的人,房子改好后,却没钱给工人发工资,几个工人住在他家里等着拿钱,把老巴急的团团转。冯书记会帮我的忙的。情急中他找到了冯秀仁,冯秀仁二话没说,拿出一万多块钱,帮他打发走了工人。这样她先后拿出了10万元,让本嘎查内80%的危房得到改造,尤其是后滩的住房,几乎都从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现在的砖瓦房。
甘银生过去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一家三口人,妻子是聋哑人,孩子上学,缺少劳力,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为了扶持他发展经济,2005年冯秀仁拿出1万元钱帮他买来一辆小四轮拖拉机,又连续6年每年向他无偿提供20头猪仔,扶持他搞养殖。“银生肯吃苦,是扶一把就能站起来的人。“冯秀仁说。经多年的共同努力,甘银生建起了自己的猪场,每年出栏100余头生猪,仅养猪一项每年收入达到了六七万元,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王希格一家是典型的劳力少,人口多,底子薄的贫困户,冯秀仁了解情况后,2011年起,决定重点扶持,每年向他家无偿提供15头猪仔,帮扶他养殖,现在他家养猪的年收入也达到了5万余元,还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望着眼看的变化,王西格感慨万千,这一切都是冯书记带来的好处,跟上冯书记干没错。
2013年8月牧民巴音孟克不幸遭遇车祸,尽管住院抢救花去了三十多万元,但还是没能挽留住他的生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加上巨额的债务,让巴音孟克的妻子一下子陷入了绝境,除了哭想不出一点别的办法。这时冯秀仁来了,望着这一家人期待又悲伤的目光,冯秀仁一字千金“你们放心,只要有支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她含着泪帮助料理完巴音孟克的后事后,又一趟趟跑旗里,找民政部门,医保中心、红十字会,千方百计为他们一家募集捐款,解决医疗费。在冯秀仁的积极努力下,巴音孟克的大部分医疗费得到了解决。巴音孟克的妻子握住冯秀仁的手,感激的说不出话来。冯秀仁对她说,老妹子,巴音孟克是我们的兄弟,他虽然走了,但我们还在,你放心过日子好了,我们是不会丢下你不管的。
一年夏天,一股山洪汹涌而下,倾刻间,淹没了科泊那木格嘎查后滩的上千亩农田,眼看洪水就要进入村民家,冯秀仁闻讯后,一名给镇政府和旗防汛办打电话汇报灾情,一名迅速赶到现场,挽起裤腿,带领大家筑起一条土坝,挡住了洪水。第二天一早,她又带领村民挖排水沟,把农田地里的水都排了出去,保住了农田,把洪水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扶贫对象的确定历来是群众关注的敏感问题,为了做到公平公正,使真正困难的农牧民享受到政策,在扶贫受助人员的选定工作上,冯秀仁没少动脑筋。在今年扶贫楼房的分配上,冯秀仁采取每个家族推选一位人选的方式,又召开嘎查两委会表决,最终确定7户人享受扶贫受助政策。为了避免后续贯彻工作出现受阻,冯秀仁还对会议进行了全程摄像和记录,这一举措,让大家心服口服。
国家实施退牧禁牧政策时,许多牧民们怕退牧后失去经济收入,大多都在观望,不愿主动退牧。为了让退牧还草政策顺利实现,冯秀仁就动员党员带头退牧,支部委员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在党支部的带动下,嘎查按时完成了退牧禁牧工作,为阻挡风沙对农田和草原的侵袭,冯秀仁还组织农牧民种植梭梭、柠条、花棒,先后造林12万亩,在嘎查西北部建起了一道绿色的防风屏障。
这些年,为了村容村貌的改变,落实国家退牧禁牧政策,推行节水农业,冯秀仁按家按户地去找农牧民做思想工作,说破了嘴,跑断了腿。但一些村民的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不理解她,有的故意找她闹事,也有喝醉酒在她家里拍桌子,骂一些难听的话。冯秀仁那里受过这个气,她一时也想不开,自己不拿嘎查的一分钱,一心为大家办实事,这些人怎么就不理解呢?她委屈的在家里放声大哭。冯秀仁是个直性子人,哭过后,她也想开了,禁牧,农田节水都是关系农牧民收入的大事,让人家退了牧,限了水,还不兴人家出出气。冯秀仁的大度倒是让闹过事的村民感到不好意思了,一位村民说,我骂过冯书记,拍过她家的桌子,冯书记非但没有计较,还给他几十个猪仔,帮扶他发展养殖,真是太对不起了。
这些年,秀仁为群众办的一件件,一桩桩的小事,农牧民都记在了心里。
发展养殖 带动农牧民增收
冯秀仁的丈夫那仁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科泊那木格嘎查人,从机关退休后,他也跟随妻子来到了家乡。他发现养猪不用占用牧场,成本低,繁殖快,出栏率高,而且,当地又有着丰富的锁阳资源。他就决定在家乡养猪。老那勤快,好动脑子,善于钻研,年轻时又当过医生。在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绿色科学化养殖方法和疫病防治技术,使仔猪成活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他养殖的锁阳猪,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全部被阿盟宾馆和大型超市订走。
朴实、憨厚、善良的老那最理解自己的妻子,是妻子的坚强后盾,冯秀仁的业绩中渗透着那仁的贡献。冯秀仁笑着说,我一天忙着跑嘎查的事,顾不上家,家里的活都让老那干了,可成绩却都记在了我是头上。对此,那仁只是憨憨一笑,都是为家乡和乡亲们做事,夫妻间哪能计较那么多。
这些年,嘎查的基础条件改善了,农牧民过上了不愁吃喝的日子,可是增收致富的路子还不够宽。冯秀仁琢磨着嘎查300多人光脱贫不行,关键是要致富才行。为了拓宽农牧民致富的渠道,冯秀仁根据自家养猪的成功经验,组织成立了科泊那木格嘎查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但农牧民受多年养殖方式和封闭的经营理念的影响,怕承担过多风险,不愿参加养殖合作社。为打消农牧民发展养殖的顾虑, 她采取了“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帮助养殖户建设标准化的猪舍,无偿向他们传授的养殖技术,无偿为社员提供仔猪,社员育肥出售后再向合作社支付仔猪款。这种方式,不但有效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而且降低了农牧民的养殖风险和后顾之忧,拓宽了农牧民的致富渠道。
村民巴图别力格想加入合作社搞养殖,但缺少养猪的本钱,冯秀仁知道后,二话不说就给送去了二十头仔猪,让他入股加入到合作社来。巴图别力格说:“当时没有技术,也没有钱,但知道跟上冯书记准没错,就想试一试,没想到当年搞养殖就收入了两万多元”。嘎查委员王西格说:“有冯书记带头,我们养殖合作社不但有资金和技术保障,而且,产品不愁销路,现在越办越好了,我们跟上冯书记有奔头。”
在冯秀仁的带动下嘎查内养殖专业户很快发展到了18家,经过技术推广,养殖基地逐渐扩大,收益也逐渐好了起来。每年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猪3000余头,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养殖让农牧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像巴图别力格这样的许多牧民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些年,随着嘎查油路的开通,基础条件的改善,让嘎查的特色旅游资源走出了深闺,引来了一批有一批的游客。为解决农牧民就业和增收,冯秀仁投资建起了特色牧家游,并对有能力创业的牧民给予支持,鼓励他们发展旅游业,对没能力的牧民她给提供工作岗位,在她的带领下,许多农牧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丰富文化生活 让精神文明一道走进农牧民
过去嘎查一直没有文化活动阵地,嘎查仅有的一间办公室也年久失修,夜里从屋里面都能望见天上的星星。嘎查部分农牧民无所事事,农闲时常常聚在一起喝酒、打麻将,既带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邻里和夫妻关系的和睦。冯秀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改变牧民文化生活单调的这一现状。她多方争取“一事一议”项目,又通过帮扶单位协调资金55万元,建起了10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和文化中心,硬化了12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还购置了办公桌椅、科普图书和电视及影像设备。
党员活动室和文化中心办起来了,大家别提多高兴了。农牧民一有时间就到嘎查活动室里来看书,下棋,健身。党支部趁热打铁,让科学与知识一起入脑,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走进农牧民的家中。同时,还因势利导,以党员活动室为中心,组织牧民学理论、学文化、普及卫生知识、科技知识和法律常识,让党员活动室成了宣传党的声音的课堂;传播科学、文明,扫荡陈规陋习的阵地。
为实行农牧民自治,发挥农牧民的主人翁作用。多年来,冯秀仁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她的带领下,嘎查完善了“一事一议”制度,实现了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确保牧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
在她的带领下,嘎查“两委”班子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嘎查内草场、养畜、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牧民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牧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党员活动室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牧民监督。从此,嘎查干部围着牧民“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且嘎查中的大事小事公开、透明了,牧民心气顺了,上访的没有了。“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牧民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走进了全旗嘎查的前列。农牧民的人均收入由她刚上任时的4000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 15000元。嘎查积累也由最初的1.5万元,增加到了21万元。
冯秀仁时刻想着群众,想着嘎查的建设和发展。遇到灾害和大忙季节,她不顾自己的家,不顾自己有病的身体,四处奔波,帮助农牧民解决困难。她因公出差,从不领取集体的分文补助。农牧民们深情地说:“冯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这样的嘎查书记我们一百个支持”。
嘎查支部书记冯秀仁也因出色的业绩,先后被评为全区优秀妇女干部,全区“三八”红旗手,全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区双拥模范、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嘎查党支部也多次荣获区、盟、旗、苏木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且各项经济指标跨进全旗村嘎查前列。